2020年03月04日 14:42:03
来源:财经快播网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出台应对措施、全国人民大力配合,谱写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此次疫情严重程度前所未有,面对病毒的威胁民众难免产生恐慌和焦虑的负面情绪,加之网络谣言铺天盖地,更是在近期造成了个人心理问题集中高发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水木幸福俱乐部携手深圳市积极心理学协会 瀚思心理学院,开展了四期线上“心理战疫系列公益直播”。活动聚焦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致力于缓解清华校友以及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努力营造人人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我国社会遭遇了企业停产、职员停工、学生停课,经济、文化发展被迫放缓的窘境。值此危难之际,国家决策部门依托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防疫方针;医护人员亲临抗疫一线阻击病毒;清华人同样在行动,针对疫情期间外出受限等问题,活动团队积极策划筹备了“心理战疫系列公益直播”。此次活动邀请了四位国内顶尖的心理健康专家开展线上心理辅导,就人们普遍关注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非感染性躯体不适等问题给出解答和建议,以飨校友和社会大众。
2月19日,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中心主任——李焰教授应邀为直播活动“打头阵”,率先开展了题为《“疫情隔离期”如何帮助自我与家庭摆脱焦虑》的主题分享。谈到此次疫情,李焰教授认为这对政府和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战役,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战役”,老百姓配合国家落实了目前必要的隔离生活,大家正在齐心协力把病毒阻隔起来。
在李焰教授给出的近期电话咨询数据中显示,来电咨询问题比重较大的前三项分别是焦虑、睡眠障碍和疑病心理。自隔离措施实行后,50%的电话来访者表示存在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的焦虑感,进而会产生频繁出汗、心跳加快、爱发脾气等具体表征;睡眠质量也大不如前,表现为睡眠质量缩短以及难以入睡等情况;同时在该阶段自身的疑病心理越发严重,身体上出现任何不适都能联想到自己或许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进而陷入无尽的恐慌。
但是教授认为,这些情绪和行为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大家可以不必太过担心。通常情况下,人在应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诸如压力感、焦虑情绪等心理状态,该阶段人的身心反应总体上遵循警觉、抗拒、情绪衰竭的过程。日常生活中,缓解焦虑我们首先要学会主动接纳改变,做到好好与情绪相处;其次要反思自己的思维陷阱,增加大脑的思维弹性;最后就是需要正向反馈,并且落实早已准备好的行动计划。
2月21日,校友会请到了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郭勇教授作线上主讲,给大家分享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知识。教授谈到疫情期间之所以民众心理问题频发,主要还是因为个体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大家的担忧与焦虑就显得特别的契合。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是引领行为并产生情绪的。例如你认为兔子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那当它出现在身边时你就会想要伸手去摸它,而此时你也会感到十分的放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引领行为并产生情绪的例子。由此可见认知对我们来说十分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家的身心健康。
常见的认知错误包括主观推断、自我中心化臆想、极端思维、灾难化认知等,针对以上错误认知,郭勇教授分享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治疗技巧。通过留意并记录负面情绪产生的时间以及原因,找到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开关点”,以此建立平和的心态。具体步骤可归纳为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思维真实性检验、去中心化、情绪的持续监控以及认知改变。
2月23日公益直播的第三讲,校友会请到了来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王倩老师分享《急性应急反应之后的复苏》话题。因为疫情的缘故,使得近期选择心理咨询的人数开始急剧增加,来访者往往声称是受到当下环境的影响。但当咨询师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有些咨询不像来访者说的那样,那么应该如何区分呢?这里就需要了解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两者的区别。
前文谈到过,应激反应是人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正常身心状态表现过程。由压力产生的刺激引发的症状大致会在24-48小时内得到缓解,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高度关注疫情消息并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后,这样的行为状态和情绪感受一般会在3天内有所缓解。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表现为经历严重刺激后,个体延迟出现的和持续存在一些精神性障碍,一般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由此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病程上。
2月26日,广州市惠爱医院病房主任李海燕博士,作为公益直播活动最后一讲的嘉宾给大家分享了《心理危机的自救方法和建议》相关话题。博士推荐大家采用辩证行为疗法的方式解决疫情期间产生的负面心理问题。
辩证行为疗法简称DBT,以辩证法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强调患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接受与改变之间的辩证平衡与协调。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突发事件,引起了大众普遍的情绪失调。大家都试图降低或回避痛苦的情绪,并通过发脾气、退缩、大量进食等行为举动来获得暂时的解脱。而李海燕博士推荐的DBT正是针对这些负面情绪行为,引导人们活在当下专注眼前、减少人际冲突、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寻求内心的平和宁静。
博士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有意识地觉知、非评判的对待;在付诸任何行动之前都停一停,为行动和抉择创造一定的空间,做到理智行动;做有用而非公平、正确的事;并且专注于自身的爱好与目标。
回顾整个活动,来自听众的积极反馈给校友会服务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场公益直播一共吸引了8882名校友和社会大众参与进来,场均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回看量达34%。直播过程中的讨论数据也十分可观,达到场均130余条。更有不少“土豪”听众选择用红包打赏的方式为讲师叫好。
没有人希望疫情一直持续,大家都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当下正值抗疫的关键时刻,作为个体的我们更要积极地配合国家贯彻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此时个人的身心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清华校友会本着为国解忧、服务校友和社会大众的出发点,携手瀚思心理联合筹划了此次“心理战疫系列公益直播”活动,为部分听众解决了由疫情引发的负面心理情绪,避免生成个体心理危机,受到了校友和民众的广泛好评。特殊时期清华人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秉承厚德载物品德,为抗疫故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